400-848-8001

“撩门帘子”与“微官僚主义”

2019-09-16 09:08:22
来源:解放军报
TAGS:

如果说“打帘子军机”是清朝官僚主义大行其道的一个缩影,那么我们今天彻底根除官僚主义,有必要从“撩门帘子”这样的小事小节抓起来、纠起来,尽可能把“微官僚主义”铲除干净。

清朝末年,军机处有6位大臣,个顶个都是执掌中央实权的大人物。排名第一的被称为领班军机大臣,排名末位的有个特别绰号——“打帘子军机”。

何以如此?因为每天上班之际,他都得跟在其他军机大臣后面,快到军机处值房时,紧走几步冲到最前面,恭敬地打起门帘子,请其他大臣进门后,自己再最后一个进去。天长日久,遂得此“别号”:打帘子军机。

清朝官僚主义大行其道,由此可见一斑。

反观如今,“撩门帘子”远未绝迹。每逢开会或迎检,一些单位总会安排个同志“不失时机地”却又“很自然地”伸手为领导撩门帘,有素养的领导可能微笑点头或说声“谢谢”,大多数领导早已安之若素,恐怕连眼都不会斜一下。

有人也许会说,撩个门帘儿,算是正常的礼节礼貌,无可厚非。殊不知,官僚主义最大的误区,就是感觉一切搞“特殊”都是“正常的”“合理的”。

撩帘者未必拍马,受用者理当警惕。问题的实质在于,务必看清“撩门帘子”背后的“微官僚主义”。难以设想,今天“撩个门帘子”,明天“开个车门子”,后天“开”的是不是一个更大的“门子”——道德之门还是法律之门?谁又知道呢!前几年,一度流行过的顺口溜,足以说明工作、生活中一旦“唯上”成为“惯性”后究竟有多可怕:陪同就是培训,提包就是提高,开门就是开窍。

回看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纪录片,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都是自己掀开门帘子进入会场。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现在重温那一幕,依旧格外暖心、十分亲切,这又多么值得今天的我们发扬光大!

这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丧失的恐怕不仅仅是自己动手“撩门帘子”的能力,一些单位迎接检查或组织会议,就连给领导端茶杯、拎包、按电梯、开车门都“一丝不苟”地写进流程图、秩序册,安排专人负责,指定专人专管,还美其名曰“迎检标准”“办会标准”。倘若参照“微腐败”说法,这些所谓“正常礼节”实际上已经成了“变味标准”,可否称之为“微官僚主义”呢?

列宁曾尖锐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毛泽东同志也说过,“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拳发力从上到下纠治官僚主义,显性的官僚主义不敢大行其道,但隐性的官僚主义、“微官僚主义”呢?

彻底根除官僚主义,有必要从“撩门帘子”这样的小事小节抓起来、纠起来,尽可能把“微官僚主义”铲除干净,因为这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之所以滋生蔓延的土壤——一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很坏的土壤。

如果领导干部连最基本的动手能力都退化了,怎么还能指望他们宵旰焦劳、亲力亲为地为官兵办实事、解难题呢?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