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2021军队文职时政热点:在日常工作积累中蹲苗强根

2021-04-28 18:56:04
来源:红师教育

写在前面

文职人员来到军营,踏上人生新的起跑线,在转型和适应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觉得文职人员不直接参与作战,远离舞台中心,进步空间有限;有的对军队人员的身份属性不够明确,执行各类任务时不主动不自信,工作放不开手脚;有的对发展前景感到模糊,遇到矛盾阻碍就原地打转……“这个岗位适不适合我?”“哪里是我成长成才的沃土?”本期,我们邀请几名文职人员,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相关话题的认识思考。

感悟①

在“平凡”中感受“不平凡”

■安徽省军区合肥第三干休所文职医师 董 萍

2018年,我成为安徽省军区合肥第三干休所的一名文职医师。初入军营,我很兴奋:“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涯就要开始了!”

我担负的第一项任务是为老干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了解每名老干部的既往病史和健康状况,我挨家挨户登门服务。刚开始我还有些新鲜感,可连续几周千篇一律的统计、登记、填写表格、打印材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这样的工作谁都能做,我的专业不是白学了吗?”

整理健康档案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开始每天巡诊、送药、与老干部拉家常,或是陪老首长到医院看病、体检,协调出入院等,大多是琐碎事务。

本以为在部队工作会像电视里演得那样精彩刺激,可实际上工作枯燥单调,这让我一度情绪低落。一次,我与所里转改文职人员喻茜聊天时,将疑虑与困惑和盘托出。

“心态决定一切。如果把情绪带入工作,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干好。”喻茜与我分享她的工作心得,“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工作越平淡,就证明我们保障和守护的人越健康;我们工作越贴心,就越能感受到老干部的可敬可爱和守护他们的成就感。”

这些话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的确,不是所有岗位都在舞台中央,但我们的坚持和奉献也有意义。

去年一天,我得知闫老出现四肢乏力、无法自行站立的情况后,迅速上门诊治。根据老人病史和检查结果,我初步推断为脑血管疾病,立即将他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住院期间,我常到医院看望闫老,陪他聊天谈心。老人出院后对我表示感激,我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没帮上太多忙。但老人说:“你能坚持陪我,已经很不容易了。”闫老的话,让我既感动又感慨。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今,我早已不再为工作岗位平凡琐碎而纠结。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用细致的巡诊和耐心的问候换来老干部的身体健康,就是平凡工作的最大价值。

(郜振海整理)

感悟②

“量”的积累换取“质”的突破

■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刘恩来

去年,单位组织文职人员到台架试验室学习,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交流中,顾院士说:“从事科研工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枯燥,甘坐冷板凳,从打牢基础开始深钻细研。”这让我深有感触。

其实,我刚入职时也曾做过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当看到身边战友在一项项重大任务中担当重任、脱颖而出,而我常常只能面对枯燥的数据、琐碎的工作,要说一点不急是不可能的。

入职不久,我负责撰写某工程测试的试验报告。为尽可能准确无误,我向同事借来相关资料,并请他们推荐需要学习的标准、规范和论文专著。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还反复叮嘱我,搞科研必须沉下心,用“量”的积累换取“质”的突破。

之后一个多月,我全身心投入,生活被海量资料和数据填满。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摘抄研究,总结出思维导图和逻辑结构,梳理6个笔记本上的数据并输入表格,依据规范比对数据……那段时间,我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整天,常常头晕眼花、肩膀酸痛。每当心烦意乱时,我就用科研前辈的话激励自己。

就这样,我熬过了那段昏天黑地的日子,最终给出了支撑专题报告的重要结论。

后来,我负责某野外试验的现场协调工作。在试验现场,我跟在高级工程师的身后不断摸索学习,渐渐掌握了野外试验协调工作的重点环节,学会了如何布设野外科研试验现场等本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去年,我圆满完成某重大项目,参与编写、提交11项专利,被上级评为“四有”优秀文职人员。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我相信,无论从事的是不是核心工作,无论有没有机会参与重大任务,只要对任何工作都保持谦虚谨慎,对每件小事都怀有敬畏之心,它们都会成为我成长进步的养分。

(武华民整理)

责任编辑: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