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军队文职考试:新闻学的群体传播

2018-08-10 15:40:30
来源:红师教育
TAGS:

军队文职考试中新闻学里的群体传播知识点,我们需要掌握群体传播的特征、社会功能及意义;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即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了解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考点一:群体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群体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群体的特征及其分类

群体的概念: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的本质特征:(1)具有共同的或接近的社会属性或目标取向;(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题共同性。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局部社会”。

群体的生存的基本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群体的分类:(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2)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将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把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3)德国社会学家L.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群体,另一类是非组织群体。

考点二:群体对个体成员的意义

群体对个体成员的意义

群体的社会功能

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

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

形成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秩序的连续性

完成个人力所不及的社会协作

群体对个人成员的意义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分工。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考点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群体中的多数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压力分为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信息压力

信息压力分为个人的信息压力和社会信息带来的压力。

它存在两种信息来源,当个体长大之后,可以根据这两种信息来源来体验现实及学习正确的行为。一个孩子如果手碰了烧热的炉子,知道了手因此会被灼伤。人们称这种信息为“个人的信息”,因为这来自于“尝试错误”的学习。一般说来,个人信息是来自环境中直接获得的物理现实。人们的第二种信息来源不是根据物理现实或个人的体验,而是来自于社会现实,这种信息被称为“社会的信息”,因为它是由其他人或其他群体提供的。社会信息也有可能涉及有关物理现实的知识。例如,因为父母告诉了他,所以孩子知道了炉子是热的,不能碰,长大后,懂得了世界并非由绝对物理现实构成的。如人们会提出许多问题,上帝存在吗?什么是信仰和价值观?什么是美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社会现实,因为人们必须依赖于他人或群体提供答案。

费斯廷格和凯利指出,当人们依赖于他人获得社会信息时,他人就获得一种权力,来影响人们的行动或态度。这些他人对人们具有信息性压力,因为人们需要他们提供信息,所以人们才会服从他们。

规范压力

每一个群体都有它的规范,这就叫做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行为标准。但群体规范不是规定成员的一举一动,而是规范行为可以被接受和容忍的范围,群体规范可能是明文规定的,但大部分规范是约定俗成的、非正式的。所以,群体除了具有信息性影响力外,群体还能够利用"规范性社会压力"来说服个体从众。规范性社会压力指的是"服从其他人积极期望的一种影响力"。处在某个群体中的个人,想继续成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都会了解如果被该群体拒绝所激起的那种焦虑,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害怕,这种拒绝是令人痛苦和烦恼的。群体可以用拒绝或否定的强化来惩罚不愿从众的人。所以,在拉坦内(B. Latane,1990)看来,从众实际上就是群体中少数派受多数派影响的结果。而且,与群体保持一致会使个体很容易对自己的决策或看法进行证实(Buehler Griffin,1994)。

一般说来,群体对个体施加压力使其从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群体的信息性压力,就是提供有关个体应该如何行动,把事情办好的信息;另一种是来自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就是如果个体不从众的话,群体拥有拒绝(嘲笑、打击、排斥等)该个体的可能性。绝大多数场合,两种影响的形式同时作用于个体。某些特定场合下,一种形式可能比另一种形式更强烈。并且,某些个体可能对一种形式要比对另一种形式更敏感,一般来说,两种形式是共存的。

趋同心理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产生的心理原因

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趋向于一定的群体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个人被他所在的群体所排斥时,通常会体验到莫大的痛苦,群体对它所属的成员具有一种力量”(朱智贤,1989),对于群体的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强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严厉的制裁,这种恐惧使得群体中的人产生合群的倾向,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

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遇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所以,“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中,想象上假设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压力,使人选择与设想的多数人倾向一致的行为”(章志光,金盛华,1996)。

这些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趋同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真从众,外显行为和内心看法因群体影响而真正改变,与群体保持一致;权益从众,尽管内心怀疑或疑惑,但迫于群体压力而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

军队文职考试经典例题1:论述网络环境下的群体传播的特点

红师解析:答:首先,从民主建设说,互联网中信息的交互性、及时性、全球性,打破了传统大众新闻媒体对权威话语权的垄断。话语权的民众化,使得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建立在严格限制基础上的关系彻底解体,信息自由传播和自由表达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从促进文化传播来说,一方面,网络传播利用互联网这一全球性媒介,极大的节约了传播成本,提高了效率,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开展,加速世界范围内人类知识的传递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在网络中,人们充分的传播思想,发表意见,交流心得,展开论辨,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对真理的探索。

最后,从愉悦人们身心来说,互联网中的言论自由,可以让人们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宣泄出来,缓解人们的压力,减轻痛苦,输导社会矛盾,让人们身心得到愉悦,获得某种趣味和享受。

责任编辑:李兴科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