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军队文职教育知识点:教育目的

2018-07-25 15:31:28
来源:红师教育
TAGS:

军队文职教育考点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目标、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对教育活动具有定向、评价和调控的功能。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等对人培养的要求。

军队文职教育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所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依次分别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第一层次

2.培养目标——第二层次

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即在总目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容,形成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第三层次

课程方案中各个教学科目中对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的规定。

4.教学目标——第四层次

教师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规定了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由两个部分组成:教育培养人的社会价值所做的规定,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上所要形成的身心素质。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

军队文职教育考点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确立依据(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考虑的问题)

(一)社会依据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制约

(3)教育目的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

(二)个人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中世纪占据主要地位,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二)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教育的一切活动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人的发展只为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对于个体而言,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评价:这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但其忽视个体的价值,否定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三)个人本位论

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出发,成分发展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等。

评价: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高人的价值与地位,对人性起到解放的作用,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将个人的利益凌驾在社会和国家利益之上,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前提,忽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四)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军队文职教育考点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一)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最基本的含义是适应劳动的最基本需求。)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才能、道德等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人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工场手工业的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可能,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4.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

1.揭示了涵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2.揭示了社会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提供了证据

3.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为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演变(1949年以来)

1. 1949年,《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要任务。”

2. 1957年,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 1958年,中公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即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这是我国在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政府文件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4.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重新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5.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6. 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教育方针是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 1995年,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表述教育的目的。

8.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9.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基本要求)

2.坚持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点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核心

5.教育目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途径)

6.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通过认识、体验和践行等,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引领地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对学生系统授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

体育是教育者对学生授予健身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体质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4.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美育主要包含: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和科学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

6.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1)各育之间不可分割。各育间相互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同时又离不开其他各育的发展与配合;(2)各育间不能相互替代。各育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任务和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要注意避免三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出现将各育割裂、对立的情况;三是片面强调或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任何一育。

军队文职教育例题: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

A.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         B.国家对受教育者的期待

C.家长对受教育者的期待         D.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红师解析:本题答案为B。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军队文职教育例题人们通常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称为(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红师解析:本题答案为B。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军队文职教育例题: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红师解析:本题答案为C。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责任编辑:李兴科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