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军队文职教育知识点: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8-07-24 16:00:59
来源:红师教育
TAGS:

军队文职教育考点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特点和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人生过程中,在身心上不断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依存、交互影响的。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制约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从头部到四肢,先中心后边缘,自上而下,先大肌肉群后小肌肉群。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使教育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走到发展前面。“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特征,后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童年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少年期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3.发展的差异性

人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从个体上讲,表现为发展构成方面和发展水平不同,如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从群体上看,主要表现为男女在不同方面的差异。

发展的差异性的教育要求: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共性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4.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人的发展速度、成熟水平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如身高、体重发展的两个高峰期:一是婴儿期,二是青春发育期。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能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教育要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所谓关键期,即敏感期、最佳期,就是指人的身心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最佳的发展时期。

5.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会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触觉或者味觉优于常人。互补性不但存在于生理机能之间,而且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发展互补性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具有发展潜能;然后,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军队文职教育考点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遗传素质)

(一)遗传的概念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二)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具体表现是: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发展,遗传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6.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改变,人的遗传素质也可以逐渐发生改变

遗传素质是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无限度地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二、环境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在因素,包含自然环境(阳光、空气、水)和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形态)。

(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的发展推动着人的身心发展,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孟母三迁、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荀子•劝学》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倶黑”)主要表现为: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3.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动和制约着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又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但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3.个体能动性会影响人的自我教育、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如“逆境可以成长”、“出淤泥而不染”和“威武不能屈”都体现该理论)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创造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四、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加速个体发展)。主要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具有目的、有计划性、有组织性和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都是由经历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专职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

3.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刻

4.学校可以把遗传因素的可能性、环境的影响、个人主观能动性纳入教育中,促进发展

5.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其主导作用都是有条件的。

相比遗传和社会生活的不可控制性而言,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

军队文职教育考点三: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一、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原因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按照教育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三)学校教育都是由经历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专职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具有明确的目的,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育规律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二、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一)促进个体社会化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经,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促进个体个性化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军队文职教育例题: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比较实验,证明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关键影响。

A.遗传   B.生理成熟   C.环境    D.教育

【答案】B。红师解析: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中,格赛尔提出了成熟势力说,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个因素:成熟与学习,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成熟的关系较多,而与学习的关系较少,学习只是促进成熟,只是为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研究证实了他的理论。故此题选B。



责任编辑:李兴科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