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透视智能化作战控制发展模式

2020-06-23 14:19:09
来源:解放军报
TAGS:

引言

随着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群在军事领域的不断应用,智能化作战控制将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实现高效精确控制、高度自主协同。需要看到的是,智能化作战控制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区分发展阶段,以不同形态模式呈现在信息化、智能化作战指挥活动中。

远程异域控制:突破空间领域限制

在智能化作战控制的发展过程中,人与武器平台特别是无人作战平台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智能化的发展水平。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制于技术发展水平,无人作战平台还无法脱离人的控制,主要承担远程、危险、长时间的作战任务,充当作战人员的“眼睛”和“四肢”,以突破作战空间和作战领域的限制。

在远程异域控制模式中,指挥控制人员将情报侦察、指挥控制、通信传输、火力打击等分系统配置在不同空间平台上,通过数据链集成为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系统。行动时,由人员操控空基、天基、陆基等侦察装备发现、识别、跟踪目标,并将情报传回处理中心和指挥中心,经情报分析人员判断融合后,提供给指挥员决策使用。

这种控制模式被用于战争实践后,迅速发挥出较高的作战效能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作战规则。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通过在“捕食者”无人机上加装 “地狱火”导弹,使这些原来执行单一侦察或打击任务的武器装备,具备侦察与打击双重行动能力,能够发现目标后立即实施攻击,有效缩短了“OODA”周期,展现了远程控制模式的优势。

尽管这种控制模式使作战人员初步摆脱了作战空间和作战领域的限制,发挥出巨大效益。但是这种控制模式受战场环境、武器装备性能、操作人员能力以及作战任务性质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求地面指挥控制站与无人作战平台之间进行大量的数据交互,对通信带宽、传输距离、安全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作战人员始终处于作战周期内,其专业能力素质和生理机能都将影响控制的精度和反应时间,影响无人作战平台效能的发挥。所以,如何克服人类和无人作战平台各自的不足成为智能化作战控制的发展方向。

人机交互控制:优化功能互助协作

随着智能化技术更为深入地嵌入作战行动调控过程中,人与无人作战平台的关系开始由“人主物次”向“平等互补”转变。通过科学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协作,充分发挥人类与无人作战平台的各自优势,最终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整体作战合力。

在人机交互控制模式中,人和无人作战平台混合编组,各自聚焦擅长的功能领域,共同担负作战控制任务。依托精细感知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智能化科技,无人作战平台主要执行侦察监视、排障破险、立体突击等任务,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有限自主感知、有限自主规划、有限自主行动。人则发挥思维优势,主要承担分析研判、作战设计、决策评估以及下达指令等任务。这其中,智能化武器装备已经初步具备自主控制的功能,能够对单个无人作战平台或无人作战集群实施行动控制。

目前,人机交互控制模式已经小范围用于实战,并在战场上崭露头角。2015年12月,在进攻被叙利亚极端组织占据的拉塔基亚高地战斗中,俄军利用远程指挥控制平台和数据链系统,出动包括10台“平台-M”型履带式战斗机器人和“暗语”型轮式战斗机器人、3辆“洋槐”自行火炮在内的一个整编机器人作战连。作战中,各种作战机器人和无人机相互协同,作战人员与无人装备密切配合,创造了击毙击伤极端组织成员100余名,俄军仅受伤1人的出色战果。

可以预见,随着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平台、集群式控制模式将成为人机交互控制的发展重点。通过一名指挥控制人员直接控制一组无人作战平台,或通过数个中心控制平台实现对整个无人作战集群的控制将成为可能。指挥控制人员保持对作战区域的实时监控,无人作战平台之间相互协调,自主完成信息传递、对敌攻击等任务。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指挥控制人员的介入和干预,加深了人与机器的交互程度。

人机融合控制:“人脑”与“机智”有效融合

智能化作战时代,机器系统将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古往今来大量作战实践和海量军事训练数据,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模式,相对独立自主地判断战场态势、提供优选方案、作出决策评估、下达调控命令。作战人员则能够通过人机智能交互多媒体,持续提供人类思维“原材料”,不断增强机器自我学习、推理和想象能力,实现“人脑”与“机智”信息互通、深度融合,共同控制作战行动。

实现人机融合控制需要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智能化交互。依托人机友好界面、智能集成等技术,作战人员与机器系统无障碍交流。机器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读懂”“理解”作战人员的命令、报告和决心意图,从而在人脑和机器间建立准确、稳定的信息通道,实现快捷高效的人机融合。目前,在语音识别方面,智能机器语音识别准确率已达97%,已基本等同于普通人水平,这就为实现融合式交互创造了基础条件。二是智能化认知。机器要以人类思维方式为模板,利用大数据快速计算、动态配准、分层理解、横向验证等功能,对感知到的战场态势、敌我力量对比、行动限制条件等进行深度思考,精确深入分析多种行动可能性,科学设计作战力量投入时机、行动时序、打击方式等控制事项,并以易于作战人员理解的方式呈现输出,构建形成“人机互融”的作战控制链。

人机融合控制将有力改变以往作战中,指挥控制人员与机器只是简单分工、交互层次不深、过于依赖人脑的局面,着力将作战人员和智能化机器无缝衔接成智力融合、功能融合、行动融合、思维融合的“综合体”。这样有助于实现作战全域空间内各种力量和作战平台的实时反应、快速机动和协同行动。

智能自主控制:自规划自决策自协同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未来很有可能出现机器系统自主实施作战控制的现象。智能化无人系统通过自主学习、模仿甚至超越人类思维规则,主动与战场环境、作战态势、情报信息进行深度交互,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完成行动规划、决策评估、调控行动等控制活动。而人类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扮演能够随时按下“启动”或“停止”键的“仲裁人”角色。

作战行动自主规划。智能化机器系统基于筹划阶段决心方案和作战计划,自主感知战场态势变化,自主研判对比目前态势与理想态势之间的差距,智能化调整作战行动,自动对兵力运用、打击目标、行动路径、协同方式以及资源保障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这将极大地提高作战控制的效率。据外军试验,采用自主智能化规划系统,空中行动作战规划将从每次40~50人花费12小时,改变为只需1小时之内就可完成。

作战方案自主决策。智能化机器系统围绕总体作战意图,依托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神经网络算法等智能化技术,通过综合运用作战智能博弈工具,对自主规划设计阶段生成的多套作战方案进行模拟推演,自动生成敌方可能应对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自动进行作战方案评估优选。这种智能化自主决策的优势已经在围棋程序“阿尔法狗”连续击败世界围棋大师的比赛中得到体现。

作战协同自主联动。智能化机器系统依据作战方案和行动计划,基于同一作战目标,通过共享态势信息、优化作战编组、建立协同关系等活动,自主确定作战协同内容和方法,同步组织并实时调控各类作战力量、各种作战行动、各个作战空间,实现整个作战体系行动的协调一致、高效有序。

不难想象,智能自主控制将以其智能化计算、智能化认知、智能化响应、智能化协同等优势主导未来战场。尽管在现阶段这更多还只是预测和构想,但是在作战控制中不断解放指挥人员的大脑和肢体,正是一直以来作战指挥变革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