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军队文职药学中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2018-08-07 15:53:36
来源:红师教育
TAGS:

军队文职药学的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中,我们要重点掌握感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影响因素、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内容。

考点一: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感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各国常见感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不同程度下降,但在多数国家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控制的感染病还会死灰复燃,如结核、性传播疾病、肝炎等;新的感染病不断出现,如SARS、甲型H1N1等。

二、感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主要为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或带菌者和受感染动物。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人其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可包括空气传播(SARS飞沫传播、甲型H1N1经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水传播(霍乱、菌痢、甲肝、戊 肝等)、食物传播(沙门菌属、鼠疫杆菌、结核分歧杆菌)、接触传播(不洁性接触、接触带状疱疹患者)、虫媒传播(疟疾、乙脑)、土壤传播(钩虫、类圆线虫卵)、医源性传染(不洁器械、受污染药品)、垂直传播(艾滋病、HBV)。

(三)人群易感性:某些疾病具有周期性,在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的干预下,可把易感者水平降至最低,可使流行不再发生。

三、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条件对传染病流行的发生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差异对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有着明显的影响;季节性也影响着一些有严格季节特性疾病的发生;自然因素还直接影响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通过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促进流行过程的发展;一些疾病在野生动物间传播,如钩端螺旋体感染等,当人进入这些地区时,则成为人兽共患病。

(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传染病学流行过程有较大影响。饮水卫生、粪便处理,使传染病得到控制等,都是通过社会的组织实现的。

考点二: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

一、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的特征: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突发性; 隐蔽性;区域性;职业性。

二、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的种类可分为: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

(2)按病原体储存宿主分可分为: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人源性人畜共患病、双源性人畜共患病、真性人畜共患病。

(3)按病原的生活史可分为:直接传播性人畜共患病、周生性人畜共患病(循环传播性人畜共患病)、后生性人畜共患病(媒介性传播性人畜共患病)、腐生性人畜共患病(腐物传播性人畜共患病)。

三、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处置

防控方针及原则: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原则为“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科学防控,做到综合防控、人病兽防、突出重点、加强监测、依法防控。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阻断人畜共患病从动物传播到人。对人畜共患病的生物媒介进行杀灭、驱避、隔离等,可有效防护病媒昆虫的侵袭。动物宿主的防控措施:杀灭病畜;隔离与检疫;动物免疫;治疗病畜和疫源地生态改造。

考点三: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

一、社区感染

(一)感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强度

1.散发

某种感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发病率维持在常年发病率水平,病例与病理之间无联系。

2.暴发

短时间内某一地区或单位出现多种相似病例。

3.流行

在一段时间或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相同病例,其发病率或罹患率超出常年水平的1〜2倍或更高。

4.大流行

少数传播迅速的烈性感染病在短时间内急剧传播并流行。

(二)社区感染的控制

控制社区感染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入手,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首要的是早期诊断感染病病例并及时向卫生职能部门报道。

二、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1.医院感染的概念: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在医院内获得,并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以及新生儿经母体产道时获得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因地区、医院类别以及科室床位的构成不同有所差异,规模较大的医院、公立医院和教学医院发病率较高;医院感染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并导致医疗开支大幅升高。

(二)医院感染的环节

1.传染源

外源性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如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望者和医院环境,又称为交叉感染。

内源性病原菌:患者皮肤、口腔、咽部和胃肠道的正常菌群或住院期间新的定植菌,亦称自身感染。

2.传播方式

医院传播以接触传播最为多见,其次为血液传播,空气传播和消化道传播较少见。

3.易感人群

包括:细胞或体液免疫缺陷患者;新生儿、婴幼儿和老年人(<1岁或>65岁者);糖尿病、肝病、肾病、结缔组织病、烧伤或创伤产生组织坏死者。

(三)易感因素

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的应用;侵袭性操作,如: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或插管、心导管、导尿管、“T”管引流、人工呼吸器、腹膜或血液透析、腰椎穿刺等;异物的植入,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或乳房假体;器官移植或血管移植;手术,尤其是污染手术和持续时间较长的手术。

(四)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1.以条件致病菌及耐药菌感染为主。相同部位的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病原体构成不同,即使相同病原菌,医院感染分享菌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较社区感染分离菌株差,并常表现出多重耐药。

2.基础疾病的影响致临床症状不典型。医院感染患者常有糖尿病、昏迷、呼吸障碍、年老、免疫缺陷等情况,在基础疾病及各种治疗措施的掩盖下,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基础疾病及影响机体免疫力的治疗常使医院感染更加危重、难治,病死率更高。诱因常与医疗有关,如手术、抗生素的滥用等。

(五)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常见临床表现

1.医院感染的病原体

绝大多数为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占第一位,近年来金黄色葡萄菌、凝固酶阴性菌和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球菌也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

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常致下呼吸道、外科伤口、尿路血行感染等;凝固酶阴性菌葡萄球菌是静脉导管、脑室引流管、骨科人工装置、人工心脏瓣膜等部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肠球菌属感染主要引起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B群溶血性链球菌为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A群溶血性链球菌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分枝杆菌等可在心脏手术后造成胸骨骨髓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拟杆菌属为厌氧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胃肠道和妇科手术后的腹腔和盆腔感染,亦可引起败血症和心内膜炎;梭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丙酸杆菌和放线菌可引起口腔及呼吸系统的感染。

真菌感染与侵袭性操作、各类留置导管、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的广泛应用有关。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可引起医院呼吸道感染及风疹等。其他病原体亦可见于医院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所致结膜炎和肺炎见于新生儿。解脲脲原体和阴道加德纳菌可定植于肾移植患者。

2.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

医院感染可表现为尿路感染、外科伤口感染、肺炎、血行感染、消化系统感染、血液制品及移植物传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腹腔感染、植物人物感染等。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分列我国医院感染的第一、二位。

(六)医院感染的控制

1.对医院感染时行监测和防治

各医院应组成医院感染控制机构,根据医院特点制订相应的医院感染防治措施并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相应工作的监督,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医院感染时行积极的预防。感染病预防的三个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控制传染源:包括积极治疗感染患者;严格环境消毒措施、妥善处理患者分泌物和污物;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治疗病原携带工作人员等。

(2)切断传播途径:包括设计合理的医院布局;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检查前后洗手;严格器械消毒。

(3)减少易患因素:包括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人住ICU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缩短导管、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及时纠正或改善患者免疫缺陷状态等。

考点四:临床流行病学在感染病防治中的应用

流行性学资料在感染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某些感染病在年龄、职业、季节、地区及生活习惯方面有高度选择性,考虑诊断时必须取得有关流行病学资料作为参考。预防接种史和过去病史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当地或同一集体中的感染病的发生情况也有助于诊断。

考点五: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和防治

一、 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疫情出现后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环境控制包括改善饮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分辨、污水排放等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2.预防接种 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预防接种的类型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包括活疫苗、死疫苗和类毒素)和人工被动免疫(包括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被动自动免疫)。

(二)防疫措施

1.对患者的措施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传染病报告的种类包括: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患者,可以尽早终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作用。

二、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明确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利于患者隔离和治疗。需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相关的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等,对感染病学的诊断有特殊的意义,病原体的检出或被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而免疫学检查可提供重要依据。一般实验室检查对许多感染病的早期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军队文职药学真题:

经典例题1:霍乱的大面积传染主要通过()途径?

A接触传播     B水传播      C空气传播     D土壤传播

红师解析:本题答案为B。霍乱的大面积传染主要通过水源传播。

经典例题2: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是()。

A 梅毒螺旋体     B 霍乱弧菌

C 布氏杆菌        D 淋球菌

红师解析:本题答案为C。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也可被感染。

责任编辑:李兴科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