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答题技巧>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来源:红师教育
TAGS:

【考点讲解】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二)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地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3.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文职人员考试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四)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2. 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 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性

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性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其中文职人员考试,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所以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1)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

(2)技术:广义上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狭义上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中,往往是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指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1. 狭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2. 广义的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中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3.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4.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文职人员考试包含的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

五、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这两种观点集中反映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2.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职人员考试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4.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1.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2.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3. 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文职人员考试,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三)人的价值

1. 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 个人的自我价值,即社会为个人发展而提供的物质与精神条件

3. 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2)社会价值应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为个人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类型往年真题】

(2014 年真题)马克思的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

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深刻地揭示了( )。

A. 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一定的线性规律

C. 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

D.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红师教育解析】本题答案为D。

“手推磨”和“蒸汽机”是指当时的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基本标志)比喻生产力,“封建主为首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比喻生产关系。题干更加强调的是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D 项更加符合题意。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